摘 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的國家命題,必須深刻把握其主要特征和核心要義,既要有國際可比性,也要有中國制度特色、文化特點和價值特性。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要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發揮龍頭作用,全面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形勢,準確作出基本判斷,抓好根本質量、整體質量、服務質量,打造中國范式,高質量完成基本任務,加快改革創新發展,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改革創新
黨的二十大是在世情處于激蕩嚴峻復雜局面,國情邁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二十大報告主題鮮明、意蘊深遠,是百年大黨總結過去、開辟未來,踏上新征程、實現新使命的宣言書。
一、永不停歇的奮斗精神、永無止境的創新精神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二十大報告給我的最強烈感受有兩個:奮斗、創新!
(一)二十大報告通篇充滿了永不停歇的奮斗精神
報告開篇就開宗明義要求全黨同志做到“三個務必”:“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歸納起來就是奮斗!報告中篇在全面總結十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后,強調指出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的最重要最關鍵的是“三個出來”:“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歸納起來也是奮斗!在報告最后結語中,報告再一次提出“三個牢記”:“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歸納起來還是奮斗!過去的成就是奮斗出來的,今后的勝利同樣還要靠奮斗!正像小平同志所講,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
(二)二十大報告全面體現了永無止境的創新精神
報告全面體現了思想創新、理論創新、行動創新、報告體例結構創新、報告語言文字清新。一是從黨和國家全局的角度來看。①報告提出過去十年偉大成就的16條新結論。包括黨的理論創新、黨的領導作用、經濟建設、戰略部署、國際比較、國家治理、對外開放、民主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民生建設、生態建設、安全建設、軍隊建設、港澳臺工作、外交工作、從嚴治黨工作等。②報告提出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主要特征、九大本質要求、兩步走戰略安排、四種思想準備、五項重大原則。二是從教育事業的角度來看。①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單列成為一個新板塊,這是全面落實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定位。報告這種體例結構的創新反映了教育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戰略擺布的一種新升華,強調教育不僅是民生,還是國計,教育事關全局、影響全局,一定程度上決定全局。報告這樣的體例結構創新,讓中國教育發展的精神為之一振,面貌煥然一新。②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角色不可替代、作用不可或缺,必須加快改革創新發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的國家命題
(一)全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主要特征和核心要義
報告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全面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主要特征、本質要求、戰略安排、世界意義。
1. 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征。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目前發達國家的全部人口加起來不超過10億人,而我國有14億多人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覆蓋的人口相當于3個歐盟人口、4個美國人口、10個俄羅斯人口,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人口大國的現代化。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走向現代化。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足,還有精神上的富有,是物質與精神相協調的現代化。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采取的是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綠色低碳的新型發展模式,要建設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五是走和平發展道路。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是通過戰爭武力殖民瓜分世界、掠奪資源、打壓犧牲別國發展的非和平道路,而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既發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現代化之路。
2. 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一是中國式現代化既要有國際可比性,也要有中國制度特色、文化特點、價值特性。中國式現代化要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要有國際可比性,中國式現代化要能和發達國家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發展水平具有硬指標的可比性,不能有意忽視、弱化、虛化這些重要的可比性標準。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特色、堅持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特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特性。二是中國式現代化既要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要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中國貢獻。當前,我國的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我們的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越來越強,我們更加成熟、更加從容、更加淡定,我們不僅有能力把中國的事情辦好,我們還可以更加積極主動為世界貢獻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可以為人類文明提供現代化的新范式,讓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更多分享實現現代化的新選擇。三是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過程,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迭代。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現代化的定義會不斷發展、內容會不斷豐富,標準會不斷提高,目標會不斷迭代。如20世紀50年代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就是現代化,10多年前2G、3G技術是最先進的,而現在5G在中國已經得到了廣泛使用,10年后6G或6G+的使用也會再一次改變我們的生活。四是中國式現代化是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接續奮斗的國家命題。報告提出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現代化強國。我國已經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趕考之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之選、時代之選和人民之選,從任務上講,這是一個國家命題;從時間上講,需要兩代人的接續奮斗。
(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率先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地位和作用。今天,沒有哪一項事業像教育這樣,影響甚至決定著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黨的二十大報告開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獨立板塊,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正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人才重要論述的具體體現。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吨袊逃F代化2035》明確提出到2035年邁入教育強國行列,這個時間安排比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早了15年左右。這充分表明,一是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優先發展教育,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支撐和動力引領。也就是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率先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這也決定了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教育必須給予全面應答,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都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學科專業、教育教學、課程教材、評價體系等都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教育發展要按照教育規律辦事,同時,教育自身發展的小邏輯要主動服務服從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
(三)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高等教育要發揮龍頭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我們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高等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高端和龍頭。高等教育發展高度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決定著國家發展的高度。高等學校承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是國之戰略重器。強大的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經濟硬實力、文化軟實力、影響巧實力、技術銳實力、科學元實力的關鍵推動力、主要貢獻者和重要發源地。沒有哪一個國之重器可以與高等教育的戰略分量相提并論。中國高等教育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戰略角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戰略作用。
三、加快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
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最新擺布、最新部署,為進一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難得的歷史機遇。要抓住歷史新機遇,作出歷史新貢獻,打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天地,關鍵是高等教育要練好內功,把高等教育自身的工作做好做到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做好三項基本工作。一是全面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形勢;二是準確作出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判斷;三是高質量完成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任務。
(一)全面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形勢
1. 全球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速度進一步加快。從1980年至2020年,世界高等教育規模從5000萬人增加到2.4億人,40年間增加了3.8倍。尤其是2000年到2020年,世界高等教育規模從1億人增加到2.4億人,增加了1.4億人,遠超1980—2000年間的增速,全球高等教育在學規模擴張速度進一步加快。
從1980年至2000年,中國高等教育規模從114.4萬人增加到4183萬人,40年間增加了近36倍,是世界平均速度的9.5倍。從占比上來看,1980年中國高等教育僅占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2.3%,2020年占比已經提升至17.4%,40年間中國高等教育在世界占比提高了6.6倍。
沒有一定數量的質量是沒有意義的質量。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增長,為中國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重大改變。一是改變了中國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中國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達到13.8年,新增勞動力接受高等教育比例達到50.9%。二是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素質。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18億,極大改變了國民文化素質、科技素質、文明素養。三是夯實了中國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的基礎。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居世界第一。四是提高了中國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中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4430萬人,高等學校共計3012所。巨大體量和辦學水平、培養質量的快速提高,中國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越來越大。
2. 世界高等教育格局開始發生深刻變化。進入21世紀的前20年,以北美和歐洲區域為主導的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格局在悄悄發生變化。首先表現在區域高等教育規模的位次和占比已經發生格局性的變化。2000—2020年,北美和歐洲占世界高等教育規模的比重從40%下降到21%。同期,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高等教育占世界高等教育規模的比重從24%上升到33%,開始成為全球高等教育在學規模第一大區域。泰晤士高等教育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東亞的日本上榜大學117所,中國上榜100所(包括香港5所),合計217所,已經開始具有可以抗衡美國(177所)和英國(103所)上榜合計280所的能力,開始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梯隊國家。世界高等教育規模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亞洲,高等教育水平的絕對中心地位也開始發生動搖,亞洲開始成為重要中心之一,而且這種向東亞發展的勢頭還在繼續強化。按照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轉移將帶來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將帶來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的發展規律,21世紀中葉前將一定會迎來“亞洲時代”。
3. 世界高等教育向普及化深入發展。從毛入學率看,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00年的19.1%增長到2020年的40.2%,增長了1.1倍,顯著高于1980—2000年的增幅54%。同期,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2.5%增至54.4%,增長3.35倍,增速是世界平均速度的3倍多。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正式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階段。2021年毛入學率又進一步提升57.8%。高等教育普及化并非簡單地表現為規模數量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形態、性質、內涵、標準、作用等方面都會產生一系列質性變化。
4. 重塑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新路徑正在成為國際共識。在跨世紀的24年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舉辦了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重要風向標。1998年在巴黎召開了第一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會議發布了《21世紀的高等教育:愿景和行動》宣言,指出“21世紀將是更加注重質量(Quality)的世紀?!敝匾曎|量成為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的時代命題。2009年在巴黎召開了第二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會議發布了《高等教育與研究在促進社會變革和發展方面的新活力》公報,大會的主題是質量保障(Quality Assurance),要求建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在大學里形成一種質量文化。2022年5月在巴塞羅那召開了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大會發布了《超越極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徑》,大會的主題是“重塑高等教育,實現可持續未來”。
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聚焦三個關鍵詞:超越極限(Beyond Limits)、新路徑(New Ways)、重塑(Reinvent)?!俺綐O限”就是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就是高等教育發展自身的小邏輯要服務服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要超越高等教育的“圍墻”,打破區域間的、學校間的、學科專業間的、教育形態間的壁壘?!靶侣窂健本褪且蚱圃械穆窂揭蕾?,強調探索和創新。中國高等教育這幾年正在推進的數字化戰略、“四新”建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等,就是打破這種路徑依賴和固有發展模式的很好的例子?!爸厮堋本褪且⒏叩冉逃l展的新范式。這三個關鍵詞歸結起來就是創新發展。改革創新是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和第一要務,也與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的主題高度契合。
結合我國的情況來看,1998年第一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提出注重質量是時代命題時,當時我國高等教育仍然處于高等教育初級階段——精英化階段,擴大規模是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頭等大事,距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主題差距較大。2009年第二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提出質量保障主題時,我國制定了“五位一體”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全方位開展合格評估、審核評估、專業認證和國際實質等效的質量互認,已經趕上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腳步,與世界大會倡導的主題開始同頻共振了。2022年召開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提出重塑高等教育發展新路徑時,中國高等教育不僅實現了全面并跑,并且在一些新領域和重要工作中開始在世界上領跑了。
5. 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1978—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年均增長率達到7.2%,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國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到4430萬、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7.8%,進入了世界公認的普及化發展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一是多樣化。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后,高等教育的質量標準、發展類型要從原先的高度同質化同構化發展轉向多樣化,衡量學校水平高低、培養質量的標準也不再是統一的一個標準,而是多樣化標準。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衡量所有學校和所有學生。要鼓勵辦學主體、辦學類型、辦學模式的多樣化,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能型多種類型人才,實現人才培養從同質化向多樣化轉變,把“金字塔”變成“五指山”,把一個高峰變成多個高峰。
二是個性化。在精英化階段,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具有高度同構化的特點,主要培養技術方面的師、管理方面的長。進入大眾化,特別是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的服務面向、服務層級、服務領域進一步擴大拓展,個性化教育將成為高等教育特別重要的特征?,F在的在校大學生00后開始成為主體,這樣的青年一代見證了祖國的快速發展,經歷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自立與自豪,是可以平視世界的一代。因此,要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幫助每一個學生成長成人成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是學習化。當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這個國家就有了進入學習型社會(Lifelong Learning Society)的教育基礎,終身學習將成為常態。特別是“互聯網+教育”蓬勃興起,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學校的管和教育形態,“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新型高等教育正在深入發展演進。
四是現代化。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的規模成倍增加,每一所高等學校都從原先的小舢板、小輪船變成了現在的巨型航空母艦。高等教育和高等學校的管理工作不再是“業余”和“兼職”,必須把高等教育和高等學校管理作為一門高深的學問,努力鉆研,不斷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現代化。大學的書記校長要努力成為政治思想素質過硬、教育管理業務能力精湛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二)準確作出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判斷
1.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講話中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培養質量、服務能力實現歷史性躍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這一歷史性成就歸結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規模大起來了。我們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2021年在學總人數達到4430萬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個百分點,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了普及化發展階段。實力強起來了。通過“211工程”“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高等教育服務國家能力顯著提升,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持續增強,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高校承擔。培養質量高起來了?!耙员緸楸尽薄八膫€回歸”深入人心,“學生忙起來了、教師嚴起來了、畢業難起來了、質量高起來了”成為戰線普遍的共識和努力的方向。結構優起來了。中國特色的高校學位授予體系、專業目錄體系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對接新發展格局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針對解決現實問題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有265種新專業納入本科專業目錄,目前目錄內專業771種;新增本科專業點1.7萬個,撤銷或停招1萬個,人才培養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適應度明顯增強。黨的全面領導硬起來了。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更加堅實,高校戰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引領帶動黨的建設質量全面提高,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更加完善。思政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牢牢把握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這一主線,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已經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高校廣大師生聽黨話、跟黨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認同達到空前高度。
2. 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目前,世界上有197個國家,共有高校3.5萬多所。如果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整體實力水平居于世界前10%(前20名),那么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就進入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第一方陣。如果居于世界前5%(前10名),則進入了第一方陣的中間位置;如果居于世界前2%~3%(前6名),則進入了第一方陣的領跑位置。據此劃分,第一方陣代表著世界先進水平,第一方陣的領跑位置代表著世界一流水平。
從通用性指標來看,中國高等教育多項指標位居世界前5%,甚至進入2%~3%以內。根據QS、泰晤士、U.S.News、軟科四項排行榜來看,我國高水平大學群體實力、高等理科教育水平、高等工科教育水平、高等農學教育水平、高等文科教育水平、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均位列世界前三,位居世界前2%;此外,高等醫學教育水平位居世界第四,高等教育整體水平位居世界第八。以上數據表明,中國高等教育已經穩穩進入世界先進水平,一些發展領域進入了世界一流水平。
3. 中國高等教育在部分領域開始實現領跑。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不斷深化改革,推動了以“四新”建設為代表的新教改,以發展在線教育教學為代表的新形態,以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代表的新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
“四新”建設?!靶鹿た?、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這“四新”,從2017年提出理念,到一步步變成黨中央國務院的文件部署,變成國家教育“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以“四新”作為突破口,從思想到戰略、從戰略到目標、從目標到舉措,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久久為功,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面向未來體系化設計安排的教育教學改革,“四新”建設正在逐步改變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樣貌,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范式。
以新工科建設為例,2018年工科在校本科生551萬、工科本科畢業生占世界總數的38%,支撐我國建成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完整的工業體系”: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成為“第一制造大國”(2018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額達到28%以上,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挑戰,2017年教育部啟動了新工科建設。統籌考慮“新的工科專業、工科專業的新要求”,更加注重產業需求導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支撐引領,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發展新興工科專業,主動布局未來戰略必爭領域人才培養,引起了國內外工程教育界、產業界的高度關注,產生了極大影響。
在線教育教學。慕課最早于2012年在美國提出,2013年中國高校開始行動。2019年召開了中國慕課大會,發布了《中國慕課行動宣言》,2020年召開首屆世界慕課大會,發布《慕課發展北京宣言》,發起成立“世界慕課聯盟”,廣泛傳播中國在線教育主張,推動學習革命與高等教育變革。截至2022年2月底,我國上線慕課數量超過5.25萬門,注冊用戶達3.7億,已經有超過3.3億人次在校大學生獲得慕課學分,中國高等教育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均居世界第一,推進了一場領跑高等教育新形態和數字化教育的學習革命。
創新創業教育。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走在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最前列,中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率已超過3%,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一倍以上。2022年,國外共有來自107個國家和地區的1340所大學、7944個項目、25260人報名參加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世界百強大學報名項目2873個,較上屆增加86.1%,大賽已成為世界青年大學生高度關注、廣泛參與的全球最大的雙創盛會,“敢闖會創”已經成為中國高校人才培養的新質量新標準。
4. 中國高等教育正在成為新增勞動人口的“基礎教育”?!肮胶涂沙掷m地享有高等教育”是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提出的高等教育六大變革方向之一。為了促進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公平,世界各國普遍采取了擴大高等教育機會供給的舉措。根據世界銀行2021年9月的數據,全球已有75個國家和經濟體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
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意味著接受高等教育成為其國民的普遍需要,高等教育成為多數人職業生涯的“基礎教育”。當前,我國新增勞動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50.9%,意味著超過一半的新增勞動力進入崗位前已經接受過高等教育。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到2025年新增勞動力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將達到55%,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勞動力人口素質水平。以上數據表明,接受高等教育成為我國國民普遍的需要和可能。
5. 高等教育推動我國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世界領先。根據美國人類學家英格爾斯的觀點,先進的科學技術、工業管理方法、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課程內容都可以引進,但如果這個國家的人民自身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經歷現代化的轉變,再完美的現代制度、管理方式、先進工藝,也會變成廢紙一堆。一個國家的國民人口素質是無法引進的,必須依靠現代化的國民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長,對國家的推動力也就越大。經過多年的發展,當前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18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8年,新增勞動力受教育的水平已經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全球化智庫(CCG)與中國教育學會聯合發布的《2018人力資源強國報告——人力資源競爭力指數》指出,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規模世界第一,開發能力持續提升,開發質量不斷提高,開發貢獻舉世矚目,接近人力資源強國門檻。
另一方面,近10年我國出生人口從2012年的1635萬下降到了2021年的1062萬,下降了35%,出生人口下降的趨勢短期內難以逆轉。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預測,2023年印度人口將會超過中國大陸(不含港澳臺),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因此,我國必須盡快推動形成質量型人口紅利。相比于數量型人口紅利,質量型人口紅利更加契合我國產業升級的需要,更加契合高技術崗位對勞動者的需要,質量型人口紅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更加值得期待。高等教育是推動質量型人口紅利的最關鍵力量,要積極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使之成為充分開發創造人口質量紅利的動力源泉。
6. 中國高等教育存在“均值高、方差小”的戰略短板。當經濟主要靠模仿和改進時,培養的人才均值高就能夠滿足需求。2019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超過1萬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的水平。二十大報告宣告我國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今后中國經濟的發展更多需要依靠科技創新來推動,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事實上,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上呈現“均值高、方差小”的統計特征,創新型人才缺乏是戰略短板。一方面,我們大規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傳授的培養方式,使得學生基礎知識訓練較為扎實,整體水平較高,形成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高原”,也即“均值高”。不僅和發展中國家相比,就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均值也不低。另一方面,中國高等教育存在著人才培養模式相對陳舊、評價標準相對單一、學生培養同構化發展、創新創造能力不足等較為嚴重的問題和短板,一等一最頂尖學生少,也即“方差小”。
目前,芯片、種業、尖端醫學設備等工業、農業、健康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絕大部分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中國面臨著極高的發展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技術和糧食一樣,靠別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飯碗,自立才能自強。這要求中國高等教育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發展力度,在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特別是能夠培養出具有國際頂尖競爭力、能夠決定國際競爭勝負關鍵的掰手腕的人才。
以上六點是制定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基礎條件和基本判斷,是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的自信所在和主攻方向。
(三)高質量完成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基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把握戰略主動。未來15年,是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關鍵期,要在新一輪快節奏、高頻率、大變革的全球競爭中搶占制高點,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加快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切實提高高等教育支撐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創新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力、塑造國際合作優勢的競爭力、推動自身發展的持續力、人民群眾的滿意率。具體地,就是要提高三個質量、打造一個范式。
1. 抓好根本質量:聚焦人才培養。提高質量是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命題,無論是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提出的目標愿景,還是主要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戰略規劃,都將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關鍵位置。2018年,我國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以本為本、四個回歸;2020年,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對提高研究生培養高質量作了部署;2021年,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明確提出要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三次大會的召開唱響了人才培養的主旋律,確定了提高質量的主基調。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關鍵在于夯實教育教學新基建,即“四金一化”:建好金專、金課、金師、金教材,建設質量文化。
建好金專。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直接關系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能否真正成為推動國家創新發展的引領力量。2019年,啟動了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2019至2021年間,共遴選出1176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15727個省級建設點。以此為帶動,持續推動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十三五”期間,累計新增1萬個專業、撤銷或停招6000個專業,推進了一場數量多、力度大、頻度高的專業改革。
建好金課。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最微觀的問題,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成效”根本標準的具體化、操作化。2019年,啟動了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目前共遴選出5118個國家級一流課程。另一方面,要重構課程體系,創新課程建設模式,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內容,加強課程系統化。
建好金師。教師是人才培養的決定力量,要具備道術、學術、技術、藝術、仁術五個方面的素養。道術就是要求教師要有大境界、大胸懷、大格局,心中有國家和民族,肩頭擔起使命和責任;學術方面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學術功底、深厚的知識儲備和開闊的學術視野,既能著眼學術前沿和國家需求解決理論與實際問題,又善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努力成為科研高手;技術就是要求教師的育人水平要高超、方法技術要嫻熟。方法技術是做合格教師必備的“看家本領”,要花時間花精力打磨。藝術方面要求教師授課要有滋有味、有情有義,既要有生動性,也要有針對性,還要有互動性。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仁術就是要求教師要以愛育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以情動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建好金教材。教材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劇本、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設什么樣的教材體系,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觀體系,直接關系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一方面要提升教材建設的時代性和前瞻性,將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理論、實踐成果引入教材;另一方面要通過全國教材建設獎選樹優秀教材,立足強導向、建機制、促建設,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帶動教材建設質量整體提升。
建設質量文化。文化是最柔軟最無形的,但又最持久最深厚最有穿透力的力量,是自覺自省自律的根本性保障。質量文化是人才培養的堅實保證。大學一旦形成具有價值認同的質量文化,這個大學就是有靈魂的卓越,就是真正的一流,就會從成熟走向出色。
2. 抓好整體質量: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中西部高等教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高校數、本??粕鷶捣謩e占到全國總數的53%、54%,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和高質量發展。由于受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和我國高等教育布局的影響,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與東部地區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弱點與短板??傮w來看,中西部高等教育面臨發展基礎、發展路徑、發展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難題,亟需完成由扶貧助弱“輸血”向增強自身機能“造血”、眼睛向東向上看向眼睛向西向下看、省域向區域、個體發展向集群發展四個方面的轉變,應當主動對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適度打破行政區劃,推動行政區劃與經濟、地理和文化區劃相結合,形成區域特色鮮明、類型多樣互補、引領作用強勁的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格局。
2021年9月,中央印發《關于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見》,要深入貫徹落實文件精神,要“布一個大局”——以西安、蘭州、重慶、成都為戰略支點,打造高校集群發展的“西三角”,使其成為西北高教發展的新引擎、西南高教開放的新高地?!巴埔唤M大招”——積極推動人才西進,布局重大平臺,強化條件保障,引導學生建功立業,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和東中西部高校協作,全面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跋乱槐P大棋”——完善人才培養、學科專業調整、產教融合、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應用型發展等機制,全力打造有利于中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新生態,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支撐中西部經濟振興、文化振興、教育振興、人才振興。
3. 抓好服務質量:破解“卡脖子”“卡腦子”“卡嗓子”問題?!翱ú弊印敝傅氖俏覀兊年P鍵技術存在被掐斷的風險,“卡腦子”指的是我們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缺乏,“卡嗓子”指的是人文社會科學失聲失語。我國高等教育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應答。
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建設,提升國家硬實力,解決“卡脖子”問題。新工科方面,把握“新的工科專業、工科專業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的內涵,推進理論研究、內容方式、組織模式及實踐體系創新,以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為抓手,探索構建產學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體協同的育人機制,推動工程教育深層次變革,著力培養能夠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新醫科方面,堅持“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的定位,深化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實質等效的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統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加快復合型高層次醫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農科方面,堅持“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新生態”理念,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努力培養未來的新農科人才。
實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提升國家元實力,解決“卡腦子”問題?;A學科是科技創新的母機、戰略安全的底牌、國家富強的血脈。要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在77所大學建好288個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實施基礎學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計劃(也稱“101計劃”),建好核心課程、核心教材、核心師資、核心實踐項目,在招生、培養、使用、保障、評價五大方面實行全鏈條全方位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著力培養一批未來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力的杰出自然科學家、醫學科學家、社會科學家。
推進新文科建設,提升國家軟實力,解決“卡嗓子”問題。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哲學社會科學的興盛與人才輩出,沒有思想理論文化上的塑造力、影響力、感召力,這個國家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大國,更不是一個真正的強國。沒有人文社科的繁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不是真正的復興。必須加快推進新文科建設,建構自主的知識體系、思想體系與理論體系,培養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一批知中國、愛中國、懂中國,會講中國故事、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新人,構建世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中國學派,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4. 打造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范式”??匆粋€國家是不是高等教育強國,除了要有國際可比的硬指標,還要看它有沒有構建起一套自主、成熟的發展范式。這個發展范式既包括形而上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論、體制和機制,也包括形而下的標準、技術、方法、評價、保障。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形成以“四新”建設、創新創業教育、高等教育數字化、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為代表的人才培養中國范式?!八男隆斌w現中國高等教育思想理論的創新發展,創新創業大賽體現中國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創新發展,數字化戰略體現中國高等教育形態的創新發展,基礎學科計劃體現中國高等教育拔尖人才培養的自主之路。
深入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八男隆笔侵袊叩冉逃鎸π乱惠喛萍几锩c產業變革,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的教育應答、時代應答、主動應答和中國應答,正逐步改變中國高等教育的樣貌,也得到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廣泛關注。要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深入推進“四新”建設,從教育思想、發展理念、質量標準、技術方法、評價等對人才培養范式進行全方位改革,引領高等教育創新發展。
辦好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2015年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第八屆大賽吸引了111個國家地區、340萬個項目、1450萬名學生報名參賽,真正實現“百國千校萬人”參賽,搭起全球創新創業教育最大的交流平臺,推動形成了新的人才培養觀和新的質量觀,“敢闖會創”成為新時代培養優秀卓越人才的核心要素。要進一步突出育人理念,堅持“敢闖會創”的質量標準,持續辦好大賽,帶動育人理念、質量標準、體制機制、質量文化等全面改革。
全面實施高等教育數字化戰略。高等教育數字化不是一般的策略問題,而是決定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問題,是實現高等教育從學習革命到質量革命再到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和創新路徑。2022年3月28日,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正式上線,匯聚了7.6萬名名師名家、2.7萬門優質課程、1800門國家一流課程。截至2022年7月,注冊用戶超3億,其中國際用戶1300萬,覆蓋146個國家和地區。上線三個月訪問量便超180億人次,打造了一個永遠在線的“中國金課堂”,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學校的管和教育的形態。要高水平舉辦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精心研制發布《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充分發揮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的引領作用,讓中國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戰略發展中下出先手棋,當好領頭羊。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迫切需要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必須把握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兩個維度,缺一不可、不可偏廢。一方面,世界一流是指必須把握國際共性,體現國際可比性,也就是說,中國高等教育是否達到世界一流不是自說自話,而是要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指標共識進行比較得出。另一方面,中國特色強調的是中國高等教育絕不能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奉為圭臬,要扎根中國大地、解決中國問題,體現中國自主、走好中國道路,堅持自己的制度特色、文化特點和價值特性,不斷推動中國高等教育走向成熟成型,走向卓越出色;不斷提高中國高等教育對國家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的服務力、支撐力、引領力;不斷擴大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在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方面提供更多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出更大的全局性、先導性的貢獻。
【信息來源:中國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