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9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主辦,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支持,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承辦,成功舉辦了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第一屆理事會成立大會、202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教育評價改革與發展論壇。
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世界性、歷史性、實踐性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論文、唯文憑、唯帽子,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標準,努力構建以質量貢獻為導向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
1.構建這一評價體系,首先要確立一流標準
在這個問題上,要著眼世界一流,學習借鑒世界各個大學成熟經驗,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坐標系,同臺競技,不是自說自話,不做井底之蛙。要著力中國特色,探索高等教育評價的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高等學校應該為社會解決諸多實際需求,為國家培養大批棟梁之材,為世界的進步做出巨大貢獻。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不是自娛自樂,不能東施效顰。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要堅持四個標準。
一是培養一流人才,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首要標準。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主要是看培養的學生優秀不優秀。一流大學應該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在其中涌現出一流的符合社會發展的能工巧匠、學術大師、治國良材,只有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才是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
二是產出一流成果,把對國家對社會貢獻度和國內外公認度作為重要考量。符合國家需求是大學的責任,一流大學的成果應該表現為破解世界科技難題、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現實問題等多種形式,特別是要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搞出獨門絕技,只有產出這樣的結果,才能夠回應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關切。
三是發揮一流影響,把形成的重大影響力作為最高評價。一流大學的影響源自于大學文化的沉淀和積累,表現為對高等教育現代化趨勢的引領。要以長遠的眼光,歷史的視野,審慎一所大學對國家、民族所做的貢獻以及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所產生的影響。只有帶來這種影響,才能夠引領和改變著世界。
四是辦好一流本科,把一流本科教育作為立校之基。大學教育的質量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本科教育的質量。沒有高質量的本科,建設一流大學就缺乏根基,世界一流大學無不是以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為主要標志,一流大學的本科教育應該在領導精力、師資力量等方面具有充足的保障,使本科教育和人才培養真正成為大學的底色和第一使命。只有辦好這樣的本科教育,才能夠讓學生和家長對學校充滿向往和有更大的吸引力。
2.構建這一評價體系既要瞄準世界一流標準,又要適應本國實踐特色
2020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體系改革的文件,是著力解決我國教育評價問題的一次重大制度突破和體制創新。構建新的教育評價機制,要樹立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價值導向,不能僅僅圍繞一些大學排行榜和指標體系轉,更不能只在這里面找興奮點,而看不到發力點。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把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作為核心內容。對學校,不再簡單以升學率來評價,對教師不再簡單以項目內容來評價,對學生不再簡單以考試成績來評價,對用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不再簡單唯名校、唯學歷是舉。要特別注重破立結合,以立促破。破“唯”,破的是唯一,但不是不要。比如在破除唯分數方面,破的是將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立的是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重點考察其綜合素質,回歸育人的本質。破除唯論文方面,破的是把論文作為教師職稱評定、發展晉升的核心指標,立的是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把論文寫在中國教育實踐的大地上,彰顯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追求。
3.構建這一評價體系,要堅持教育自信,絕不能被國外的排名指標牽著鼻子走,更不能簡單套用完全依賴。
我國的大學,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色,自身評價體系關鍵能夠看到培養一代又一代為國解難、為國分憂、為國盡責、國之大者的卓越貢獻。能夠看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能夠看到適應新發展格局需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責任擔當;能夠看到堅持胸懷天下,始終關注人類前途命運的大國情懷。
我們說,學校過于追求排名,過度看重規模數量,是一種短視的功利行為,不符合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普遍規律。世界上名聲赫赫的大學都是因為優秀人才培養、卓越學術成果積淀和服務國家社會貢獻而得到公認的,沒有哪一所是通過排名排出來的。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構建以質量貢獻為導向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需要我們腳踏實地,持續探索。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朝著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邁進!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