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路徑探析
陳維龍 張 靜 王保華
[摘 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地方本科高校承載著培養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和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重要使命。新時代背景下,需要進一步探尋新時代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多重嵌融的中國范式。
[關鍵詞]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學理辨識;邏輯困境;多重嵌融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需要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在新時代背景下,肩負著培養高水平、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和復合型專業人才重要歷史使命的地方本科高校,必須從學理辨識、制度困境、頂層設計、隱性規律等多角度全方位重新審視分類改革的內在邏輯,并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契合時代發展的分類轉型實施路徑。
把握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的內在規律
目前我國有1260余所本科高校,地方本科高校占大多數。深化產學研融合發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既是新時代多元化復雜社會生態賦予高等教育的內在需求,也是地方本科高校解構困境、分類轉型、創新發展的時代機遇。要客觀把握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的內在規律,首先需辨識學理緣起的內在性和隱性邏輯。
根據生態位理論,一個生態系統中基于各個生態位間的關聯屬性可分為生態位“完全分離”“部分重疊”和“高度重疊”三種態勢。在高等教育這一生態系統中,各生態位之間既協同互補,又競爭互斥;適則生存,優勝劣汰。由于在政策導向、財政撥款、考核評價等多方面存在生態位“高度重疊”,使得高校在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發展模式等生態位上出現重疊趨勢。
根據知識生產模式理論,高等教育的轉型發展主要受政府、市場和高校三種力量的影響。知識的快速迭代催生了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巨大變革,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政府、市場和高校之間相互形成“三重螺旋”關系,迫切需要在轉型變革中嵌入不同制度邏輯的“新的知識生產模式”。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是適應社會需求發展的自然選擇,隨之催生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自然分層:研究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教學型人才、技術型人才、職業技能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等各類人才。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職業帶理論”,人才結構和教育結構之間存在分層分類的多元對應關系,以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和內涵發展促進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分類轉型發展是大勢所趨。
根據“中心-邊緣”理論向度分層,我國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大致可分為高職高專(技術型)、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研究型)三個層面。當前“雙一流”建設高校萬眾矚目,從“985”“211”到“雙一流”建設高校,能夠獲得政策支持的高校相對較少,基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起來的眾多地方本科高校仍處于邊緣地帶,受限于資源配置的分類轉型和應用型產教融合發展舉步維艱。高等教育發展需要通過多重嵌融的力量來實現地方本科高校的改革創新,以實現高水平高質量協同發展。
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的內在發展困境
制度邏輯認為制度變遷受多重制度的約束,不同制度之間的沖突和互補共同構成了組織變革的阻力和動力。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受制于政府、大學、市場和文化等多重制度邏輯的約束,并在相互碰撞中共同解構了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的內在發展困境。
在政府邏輯視角下,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社會急需一批高水平高質量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但由于各部門之間的利益博弈、協同差異、政策配套、政績作祟、實操細則、整體設計等方面的問題,在發展進程中整體進度較慢,與社會需求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同時,有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本科高校改革轉型措施時,基于資源投入和產出之間短期政績考量因素,謀求最短時間內的效益最大化原則,缺乏改革創新長效可持續健康發展機制。
在市場邏輯視角下,地方本科高校通過分類轉型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是基于社會需求和市場需求,是對市場多元化需求的人才供給側機構性改革,內在邏輯需遵循市場規律,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占據主導地位。市場邏輯中的產權效益的核心是產權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產教融合發展,產業利益相關者的根本動機都是出于對產權效益的追求。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中的產教融合活動,在合作形式上淺嘗即止,欠缺高校層面彰顯辦學主體的市場化邏輯。
在大學邏輯視角下,地方本科高校既不同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也區別于高職高專等應用技術學校。同時,地方本科高校是基于政府主導下的教學科研為重點的制度構建,普遍注重教學和科研,社會服務屬性不斷被壓縮。作為國家事業單位,高校的政府科層體制,必然更加重視主管部門的考核指標而忽略社會的發展需求。同時,地方本科高校既要進行學術專業追求,又要扮演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的科層生態位,學術權力和政府權力之間的合作沖突不可避免。地方本科高校所追求的社會服務屬性,在大學邏輯和政府邏輯視角下相對弱化。
在文化邏輯視角下,文化所具有的內在柔性特質,成為影響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的重要隱性力量。地方本科高校文化的區域性、社會性、市場性和教育屬性,要求高校既要承擔區域服務、文化傳承、市場發展的使命,同時又不能脫離高校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這與市場邏輯下所追求的效用最大化的目標不一致。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邏輯,則追求教育的“本元”,即教育的公益性。公益性要求高校以教育為本,追求文化道德的培養,以德為先,立德樹人,以德化人,規避教育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市場邏輯。
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創新發展的路徑
在多重制度邏輯視角下,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困難,如何突破困境,實現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創新發展,是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實現高校特色發展、接軌國際職業教育、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有益探索。本文基于中國語境,創生新時代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多重嵌融的中國范式。
完善政策,多元治理,通過“有限政府”“有為政府”“有效政府”破解宏觀制度困境。一是要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高校分類轉型頂層設計,出臺更具價值導向、更具實操的政策體系,明確國家、地方和高校之間的辦學張力,清晰賦權,合理分權,清單束權,積極引導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創新發展。二是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嵌融協同。比如參照國務院職業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等機制,地方政府部門建立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聯席工作機制,形成政策合力,杜絕政府治理中的“放任”或“越位”,避免因部門利益博弈導致的矛盾沖突。三是上下聯動,敢于探索,走在前列。地方主管部門作為改革的“排頭兵”,通過改革試驗區和試點工程,積極推動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讓高校真正融入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嵌融協同式發展。
改革創新,多重嵌融,充分調動市場邏輯在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中的調節器作用。一是汲取經驗,探索多模式、多類型的產教融合實踐方案。比如“頂崗實習”模式、“訂單式”模式、“引企入?!蹦J胶汀绊椖亢献鳌蹦J?,以及根據差異化目標導向實行總體綜合型、生產經營型、研究開發型和人才培養型等產教融合創新模式。二是多元嵌融,探索多元混合的合作辦學模式。通過與高水平大型企業集團的戰略合作、股份融通、決策參與等形式,充分調動市場邏輯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調節作用。三是完善激勵機制,引導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開展耦合協同發展。
依法自治,特色發展,注重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主體定位。一是要改革目前的高??己酥笜梭w系,創建適用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分類考核指標??赏ㄟ^嘗試“考核+”的形式,突出“應用型”“職業技術型”等目標考核特色,將應用型分類轉型發展與高校的績效考核等有機結合。二是深化人才培養改革。通過與優秀企業的聯合定制,賦權行業協會職業能力認證,打造數字職業認定信息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深化人才培養改革。三是優化高校管理方式和師資結構。進一步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深化管理隊伍的“去行政化”,改變目前師資結構,優化高校人才結構。四是強化特色,優化生源,自成體系。推行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定制發展,集中資源形成特色優勢,讓真正感興趣的學生到感興趣的高校和專業中去,最終實現生態位理論中所描述的從“生態位高度重疊”到“生態位部分重疊”“生態位完全分離”的優化發展。
文化傳承,德才兼備,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才培養中的獨特魅力。一是深刻理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立德樹人,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二是塑造獨特的地方本科高校文化。根據各區域高校的專業結構、文化積淀、區域特色和辦學方向,形成有別于其他高校的校園品牌文化,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在人才培養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素養,從而不斷適應復合型綜合型人才的社會需求。
邏輯統籌,多重嵌融,創生新時代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的中國范式。當前,我國地方本科高校主要基于政府、市場、大學和文化等多重制度邏輯下的協同競合。其中政府邏輯和市場邏輯主要體現為外生維度,大學邏輯和文化邏輯主要體現為內生維度。要推進中國特色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必須統籌嵌融多重制度邏輯,多維博弈各方主體利益,大膽探索,取長補短,多方借鑒,取其精華,努力實現多重嵌融下的均衡可持續發展,化外生驅動為內生驅動,形成內外驅動合力,不斷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地方本科高校分類轉型發展。
【信息來源:中國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