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娟明,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院長,教授
譯者簡介:
楊炳鈞,男,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整理者簡介:
張瑩,女,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摘要:本文是在第三屆中國高校教學學術年會吳娟明教授的講座基礎上整理而成的。講座圍繞高等教育的責任,即讓學生為未來做好充分準備為主題展開。主要探討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責任, 包括:目標、過程、專業人士。具體從高等教育的目標、學生怎么學、大學如何對待學生的學習需求、大學教師如何教育學生并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見解獨到,思想深邃,值得所有高等教育的相關人員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與學;學生未來
01引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國立教育研究院作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院,扮演著多種不同 的角色:為新加坡的新教師提供教育服務和研究生培養項目;為學校校長和其他領導提供 管理方面的培訓項目以及負責運營適用于教師和其他職業人士的上百種繼續教育課程。新 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過程中貫徹“質量至上”的發展理念,將教學、 科研和服務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其教育,尤其是教與學,更是助力學校發展教學質量的工 作核心。本文從高等教育的目標、學生怎么學、大學如何對待學生的學習需求、大學教師的 角色定位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和借鑒。
02大學教師的一項重任:
讓學生為未來做好充分準備
在今天的講座中,我想請大家一起思考大學教學和學習的重要性。作為大學教師,我們肩負一項重任,就是讓學生為未來做好充分準備。我們要幫助他們成長為未來更善于學習的人,更擅長引領的人。未來飛速變化、變幻莫測。
要達成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向外觀察各種各樣的變化,同樣需要向內觀察我們所在高校里的教與學的過程。作為大學教師,我們需要向內觀察自身,發展自己的能力,培養自己的心態,以承擔這一重任。我們需要思考這樣的問題:我所在學校的課程和教學是否是為了讓學生為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準備的呢?我等會兒再回過頭來談這些關于高等教育的思考。
讓我們退回去一步,想一想整個教育,想想很多看待教育的視角和思想,我認為“教育就是厚禮”,教育是我們能夠給我們后代最為厚重的禮物。
引用穆罕默德?甘地說過的一句話:“教育把一個國家各個地區的孩子與這個國家最好、最深遠的一切聯系了起來,無論他們來自發達城市還是偏遠農村”。這句話適用于世界任何角落的人??梢赃M一步地說,良好的教育給孩子打開的是一個新世界,把他們與現實相關聯,與無限的可能相關聯。教育打開了未來的大門。
如今,我們對繼續教育也十分重視。我們鼓勵已經工作的成年人繼續學習,繼續接受培 訓。同時,我們還鼓勵老年人也繼續學習。教育能夠使每個參與其中的人掌握知識、技能、 行為、新的思維方式。隨著受教育者在品質、社會交往與情感上得到發展,教育對每個學習 者都產生了影響,無論年齡大小。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必須對大學所采取的行動進行評估,最終讓畢業生為未來做好充分準備。
03高等教育的三個核心問題:
目標、過程、專業人士
在這個講座中我將探討高等教育的三個問題。這些問題涉及高等教育的三大責任,即目標、過程、專業人士。第一,高等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什么,大學應該做些什么?即我們要明 白目標所在。第二,學生怎么學,大學又該如何對待學生的學習需求,即我們要轉化其過程。第三,大學教師如何教育學生并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即要讓專業人士具備相應能力。
3.1大學教育的目的
讓我們首先舉例來闡明大學的教育目的。上大學的青年學生當然希望在學校培養起有 用的技能與知識,以便能夠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工作,有滿意的薪金。許多人也在說,獲取學位是一種在社會中往上晉升的途徑。學位就是希望,擁有學位就相當于與家人擁有更好、 更多樣的生活。許多人還繼續深造,并努力獲取碩士或博士學位。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有更高層次的工作。社會也一樣期望畢業生是聰明能干、知識淵博、正直可靠、可以信賴的人。
3.1.1 大學教育的目標:人力資本、可流動性、公民教育與為未來準備著
在傳統意義上來看,教育有3種結果:①一個國家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力資本,競爭力強大;②人才流動大,社會不平等現象得到緩解;③受良好教育的公民不僅多產多能、知識儲備豐富,道德情操也更為高尚。每個大學都需努力提供受過教育的人力資本,以不斷滿足經濟和行業的發展。這樣,一旦全球經濟和環境發生什么變化,大學就增設新的科目或者更新原有科目,畢業生也就能為社會的新需求貢獻自己的力量。比如,在過去10?15年以來,新科目已經增設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機器人、機器學習、神經科學等等,僅列舉少數幾個。跟不上時代、不合時宜的培養計劃和課程要么進行修訂,要么不再采用。人力資本、可流動性與公民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三大目標。不過,這就足夠了嗎?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為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準備,還應該培養學生為未來而學的意識。因此,大學教育的另一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技能、思維和品質以面對時刻變化的世界,讓他們在世界中綻放。
3.1.2 什么是“為未來準備著?
最近,大家可能經常聽到“為未來準備著”這個說法。那么,大學教育要讓學生“為未來 準備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想用我在南洋理工國立教育研究院同事黃大衛(David Wong)在他的課程中給出的定義加以解釋?!盀槲磥頊蕚浜玫膫€人是指那些畢業之后仍然繼續學習,承擔著未來畢生從事的工作,在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環境中綻放自己的人?!边@里的關鍵詞是“綻放”,畢業生僅僅學會競爭是不夠的,還要培養他們能夠面對各種挑戰的意識。
那么用什么來定義“為未來而準備著的教育或者教育體系呢”?根據David Wong和其 同事的論述,這種教育對社會中的各種變化能及時做出反應,“保證學習結果是動態的,與隨時出現的各種新現實是同步的”。換言之,過去的大學畢業生學習對象和學習結果對于當今的學生而言或許已經毫無關聯。新的現實不斷涌現,為未來準備著的教育當然要隨時變革、 不斷適應。那么,這些新現實有哪些呢?其中一個現實就是,現在年輕人的學習方式與過去完全不同。這一點我在第二部分再來談?,F在,我們來談談周圍世界和環境中的一些新現實。這些新現實帶來的既是未知和挑戰,也是機遇。
3.1.3 教育面臨的全球和社會環境中的新現實:未知與機遇
迄今為止,我們都經受了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嚴重影響。世界很多地方的學校還在應對新冠病毒。不過,人們已經學會適應這種情況。面對面的教學已經被在線教學所替代,許多師生還在努力適應這種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許多人也在談論“新常態”教育。新冠大流行讓我們猝不及防,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傳遍全球。當然,還有其他問題困擾著世界,這些我們都比較了解。比如,氣候變化已經是許多人極為關注的問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野生動植物遭到破壞等。我們對人類的碳排放情況也更加清醒。眾多年輕人心系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他們對地球的現狀感到擔憂。人類已經進入第四代工業革命時代,我們正在經歷的是科技的融合,物理、電子和生物等領域相互融合。第四代工業革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還改變了人類交流的方式。其發展的速度之快,難以想象。當然,隨著科技帶來進 步的同時,第四代工業革命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和困境。2015年,聯合國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有望讓地球成為人類更美好的家園。這些目標號召人類行動起來,一起擺脫貧困,提升健康和教育,實現公平,刺激經濟發展,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海洋和森林。作為教師,要讓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那么我們必須對這些挑戰和機遇了如指掌,我們需要向外看世界,把教學學術置身于更加廣闊的全球環境中,促成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綻放自己。
3.1.4 學生當前和未來所需的技能
最近10年來,一些專家學者已經闡述了由于技術進步而導致的迫在眉睫的變革??茖W 技術將繼續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有些學生會發現自己正在學的專業已經發生了變化,甚至有些專業正在消失。
在世紀之交以前,就有不少人提出要培養學生適應21世紀的技能。各種“軟”技能和 “硬”技能的結合正是21世紀生活、學習、交流、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世界上有些地方的一些學校對此應對更快,他們改善了課程計劃,把這些技能融入進來,這包括學習和創新技能、生活和職業技能、信息資訊技能以及科技技能。
1)“巫卡世界”(VUCA)及其所需的品質
有些學者把我們當今的世界描述為“巫卡世界M (Volatility, Uncertainty,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VUCA),也就是越來越反復無常、捉摸不定、錯綜復雜、模棱兩可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我們需要發展新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才能讓自己“綻放”,所具備的品質要有適應性、可塑性和包容性。這些品質能夠讓人在“巫卡世界”中生存,這對引領者尤其重要。我們的畢業生在未來的某一天會成為某些領域的引領者。
2)未來工作場所急需的三項技能
我已經給大家展示了我們的學生在新現實中獲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和品質。在2016 年的一次會議中,針對“機器是否可以替代人”這個問題,幾位學者歸納了未來工作場所急需 的三項技能。
其中兩項技能分別是“高度依賴認知能力的技能”和“社會和情感相關的技能”,這些技能又被稱為軟技能。這些技能是用來管理復雜事務、進行規劃、發明創造等。這些技能最不可能實現自動化,不容易被未來的人工智能所取代。
第三項技能是“技術性技能”。我想沒人否認,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已經被科 技所取代。
美國東北大學校長奧恩(Aoun)教授著有《不懼機器人: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一書,他在書中考察了科技如何瓦解經濟、文化和文明。他提出,在未來的電子化世界中,學生需要掌握三種“新知識技能”才能夠讓自己“綻放”。我想,學生要為未來做好充分準備,就必須要具備這些能力。
3.1.5 小結
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跟大家分享了有關讓學生充分為未來做好準備方面的一些觀點。他們應當為未來而準備著,雖難以預料但要與眾不同。當然,這個世界機會眾多,他們可以抓住機會。但他們需要培養起“高度依賴認知能力的技能”和“社會和情感相關的技能”,同時要具備個人特有屬性,這樣才能成功。在大學期間,他們就必須培養起這些技能,畢業時才能夠說已經做好準備。
高等教育的第一大責任是要對目標了然于胸。要實現這一點,我們必須向外看,看畢業生將要進入的外面的世界,明白我們培養他們的目的是什么。
3.2高等教育的第二大責任:
轉變教與學的過程
現在我們來看看高等教育的第二大責任,那就是大學還要向內看,轉變我們教與學的過程。我們要問的問題是:學生怎么學,大學又該如何對待學生的學習需求?
大學中的學生都是在為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做準備的。那么大學如何確保教育是為未來 而規劃的呢?如何確保教育是為培養未來的學生而準備的呢?第一步,要回溯我們自己的課程計劃所闡述的結果,看看是否仍然與當代相適應。不同時代的學生是由他們所處時代 的生活、文化經歷所塑造的。一些基本的學習需要是相通的,但其他則取決于不同時代對學什么和怎么學的不同期望。這些需要教與學的過程來支撐,才能培養起學生的能力、本領、認知敏感性以及個性等特點。這些都至關重要。我們要針對學習環境和教學過程進行設計,以培養學生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認知技能。
3.2.1 學生想要什么,想學什么?
我們需要傾聽我們學生的想法,給他們提供學習經驗,幫助他們有目的地進行高效學習。那么,學生想要什么,想學什么呢?
讓我們聽一聽新加坡國立教育研究院的學生的心聲,聽聽教師們對學生的一些看法。
1)理想和經驗
S1①:探索新東西,尋找其中的樂趣!
S2:充滿勇氣,主動參與!
S3:老師們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可以從中學習。
S4:我覺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很放松,與別人合作從而向他們學習。
2)當今的學習者
T1②:如今學生們有很多東西需要集中學習,集中注意力更不容易,競爭因素很多。
T2:我們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建立各種聯系,讓他們明白我們的課程在哪些方面能夠對 他們的未來有用。
T3:現在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非常不同,他們喜歡在需要的時候才去獲取相關信息,而 不是為了積累知識而去學習。
T4:當今的學生對科技產品熟悉,所以使用科技平臺最容易讓他們適當地建立各種聯系,應用于實際。
3)此部分小結
要轉變教學過程,我們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內看。剛才我們聽了一個學院的學生和教師 的一些想法。大家也都聽到了,這些學生想有機會去探索,想享受學習,想主動參與。他們不僅僅是下載一些資料,還想從老師那里學習重要的經驗。當今的學生想要自由地表達思 想,想要輕松自在地表達思想,他們想更加投入,更好合作,以便能與同伴一起學習。當今的學生有很多機會接觸各種東西,尤其是通過互聯網。大學教師需要特別注意,應當教授學生密切相關的內容。學生都知道在哪里獲取所需要的信息,科技顯然對現在的學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他們是第四代工業革命期間的一代人??萍家呀浫谌肴粘I?,學生很自然也期 望科技是他們學習中極為重要的內容。
①S代表學生觀點。
②T代表教師觀點。
3.2.2全人教育:促進高效學習和關注學習需求
如果我們要讓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我們必須給他們提供全人教育。全人教育遠離原 來聚焦于考試的教育,而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高效學習,如何有目標地學習。
大學還需要整體地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我的意思是要了解學習的各個方面和各種經驗,了解其相互關聯之處。從個人學習需求,到課程體系,再到社會現實和世界現實。
全人教育促使學生發展自己的能力,不僅是知識,還有技能等等。大學全人教育使得學 生能夠發展自己的認知敏感性,事實記憶力,還發展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技術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發展“軟”技能??傊?,全人教育聚焦于個體學習者,必須培養學習者的內在,使得他能對自身有更深刻的了解,有管理自己思想、學習和行動的策略。學習者必須要高效學習,在所學的東西中找到目標和意義。
3.2.3全人教育實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請允許我給大家展示一個例子,這是關于我所在的新加坡南洋理工規劃的為未來做好準備的例子。
南洋理工大學作為新加坡國內的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學,代表著新加坡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賈米爾?薩爾米(Jamil Salmi)認為一流大學的出色表現源于高質量的師生、豐富的教 學資源、大學規范管理和充裕的科研經費[1]。Khoon將一流的師生素質、卓越的研究能力、優質的教學水平、優越的辦學條件等看作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特征[2]。兩年前,南洋理工回溯了給學生提供的教育情況,我們的畢業生專業知識牢固,專業技能嫻熟,也學會了一些交際和合作技能。南洋理工最后得出結論,我們要讓學生成為全新的一代人,真正為未來做好充分準備。要實現這一點,我們必須針對不斷撲面而來的新現實來校準學習結果,改變學生的學習體驗。
今天,我們學校的校長開啟了學校的五年計劃,稱之為《南洋理工2025》。這個計劃有四大支撐點,教育是其中之一。南洋理工的教育目的就是用知識和技能武裝學生, 讓他們在飛速變化的世界和生活環境中“綻放”。學生不但要抱有超越考試和成績的目的來學習,而且在畢業之后仍然有能力、有欲望去學習。南洋理工的教育目標是培育“全人”,而不是普通的有手腳、有心臟、有大腦的人。換言之,我們幫助學生體驗思維、機體和心靈之間的相互聯系。
南洋理工的教育把教學質量和給予學生的相關研究支持放在學校建設的重要地位[3]。其主要由兩個相互關聯的支撐點所界定:跨學科學習;體驗式+合作式學習??鐚W科學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明白,世界上的許多問題不是僅僅由一個學科就可以解決的。這有助于他們看到,挑戰都是存在相互關聯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依賴跨學科的途徑。這樣,我們可以獲取相關資源,找到可持續的解決辦法。
南洋理工的一種跨學科學習的辦法是創建跨學科、需合作的核心課程,所有本科生都必須要修習。全人教育的第二大支撐點是體驗式+合作式學習。當今的學生想沉浸在具體的體驗中來學習,這有助于他們探索、創造和冒險。體驗式+合作式學習也能有助于反映學術的未來探索。大學教育無法讓學生做好全面的準備,因為新的挑戰隨時會涌現。學生必須學會完成任務,并與他人合作來解決問題。大學生通過參與課程項目或社區工作,經歷真實生活、社區生活等來學會解決問題。
3.2.4國立教育研究院的任務:激發學習,轉變教學,促進研究
在我工作的國立教育研究院,我們的任務是激發學習,轉變教學,促進研究。我們幫助學生有目的地高效率學習,這樣他們在畢業成為教師之后,也能幫助他們的學生如此學習。
我們的教師花費大量的功夫來革新教學過程,這也受到了我們學校的創新學習中心等機構的支持。
對我們而言,教學是一個引導我們的學生超越自我以重新理解各種經驗的教育過程,也是引出我們學生懂得什么、相信什么的過程。這個過程幫助學習者發展出“自知”和“自明”, 發展出思考和質疑的技能,還包括合作的技能。這樣,學生就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學習。這些 都是為未來做好準備所必需具備的能力與品質。我們也依賴高科技工具,讓教學變得更好。
教學不是去互聯網下載一些信息,然后提供給學生,因為搜索引擎就可以通過學生的手 機和電腦把信息送到他們手中。只有優秀的老師才能引導學生發展出新的思維方式、不一樣的行動方式。
1)三位同事的具體做法
現在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三位同事的具體做法。我們聽聽他們做了什么,為什么那樣做?我們也會聽聽學生的想法,看看他們的學習是如何變得有效且目標明確的。
2)楊培東博士及其學生的分享
我叫楊培東(Yang Peidong),我是國立教育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小組的助理教授,我是做社會學研究的,我研究的是國際學生的社會流動,關注年輕學生為什么追求跨境學習,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關注他們怎么去跨境學習。我感興趣的是這些學生對這類教育的體驗,尤其是在社會和文化層面。
我在研究院的課程聚焦于中學教育的學術部分,我課程的核心價值和理念是把學生當作主動學習者,而不是材料的被動接受者。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對已經知道的知識產生意義,指導他們探尋新知識。所以,我把學生當作學習旅途中的合作伙伴,這可以賦予他們一種做知識主人的榮譽感。(以下是楊培東博士所教學生的感受)
Yang博士的課程總是讓人大開眼界,因為我們可以從討論中學到很多東西。他提供的是“有提問、有共享”的模式,這個模式讓我們投入閱讀材料,提出問題,找到可以分享的有趣內容。Yang博士是優秀的課堂協調人,他能針對問題提供框架,讓我們提升思考的層次。Yang博士能夠創造出一種課堂文化,鼓勵我們合作與協作。他曾經跟我說,每個人的視角都是有限的,有人一定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這的確讓討論模式閃光。我在Yang博士課堂的討論中收獲不少,從而成為一個自信而又有批判精神的思考者。所以我決心在以后的社會研究中也會采用這種討論模式。
Yang博士在課堂之外還要求我們針對討論的話題讀一些補充材料,這樣同學們一起閱 讀,針對特定問題閱讀相關文章。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做法要求我們合作創新,能夠使得學 生發現自己的誤解在哪里,差距還有多大。
我教學的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成為有獨立學習能力的學習者、思想者。教學實際上并不是教師要做什么,而是學生最終能夠學會什么。
3)對楊培東博士分享的評價
大家看到了,楊培東博士不是給學生“投喂”信息,他努力從學生身上尋找他們能夠做什么,由此進一步幫助他們發展這些能力。教師讓學生對某些假設發表意見,爭論觀點,提出問題,相互學習。對于這樣的學習環境,教師就是設計師。Yang博士的學生反過來深刻認識自己,對假設提出質疑,檢視自己的理解,和他人合作協作,以此給所學對象創建新的理解和知識。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在不同學科和課程中高效學習。讓我們再看一些視頻,這是國立教育研究院的Tan博士的課程。Tan博士教研究生科學和計算機應用,這些學生未來要成為各類學校的教師。
4)Tan博士及其學生的分享
我的名字叫蒂莫西(Timothy),我很早就對科學感興趣,孩提時代就喜歡拆解東西,修 理這些東西,有時還想改進它們。多年來,我很喜歡做新的東西,解決一些問題。因此,科學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學科之間整合的必要性在我看來顯而易見??萍技寄軐τ诮逃?1世紀 的學生,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是必由之路。(以下是Tan博士所教學生的感受)
我特別喜歡Tan博士的課是因為他永遠不會把我們禁錮在某個地方,而是讓我們做各 種事,比如畫圖,批判性思考,提出問題問“為什么”,把各種概念進行整合。他把自己的測量儀、激光筆等都利用起來,投影各種有機體,給我們帶來各種新觀點,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老師,走出封閉的學習環境。
他會帶來各種有趣的驗證和展示,用很多物理的東西講授計算機應用,督促我們四處走動和觀察,用有型的東西來聯系,這樣講授計算機應用就不再是講如何使用計算機,而是走出這個“封閉盒子”。
我們還得開發課程包,來教一些計算機基礎。如何做呢?他會把計算機拆開,讓我們認 識每個元件,這讓我們看到專業的教育,學生的投入,我們看到他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看到 他如何在教學法中進行有機整合。
在他的科學課程中,他經常讓我們挑戰如何應用“物物互聯”,做一些模型來學習新東 西,有了這樣的經歷之后,我們就可以激發學生,讓他們依葫蘆畫瓢。他在科學課上跟我們 進行各種很有意義的對話,用真實的例子來激發我們。
5)對丹(Tan)博士分享的評價
最近這些年教學中的變化之一就是科技的廣泛使用。我們未來的畢業生應該樂于應用 科技,而大學需要培養學生為此做好準備。在剛才看的視頻中,Tan博士用科技手段讓學生體會各種設備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教學生如何使用數據來理解和提升學習。這也是數據知識技能。為未來做好準備,就要善于讀取、分析、使用設備上的信息。下一個視頻中大家會看到傳統的有機化學課如何通過科技手段轉變為基于體驗的學習過程。視頻中的蔡 (Chua)博士利用國立教育研究院的創新基地開發出新的虛擬和現實工具,用于自己的課堂。蔡(Chua)博士說,科技能夠改進學習過程。
6)Chua博士及其學生的分享
我是蔡勇(Yong Chua),是國立教育研究院的高級講師。本科的時候,我總在想,這么簡單的碳元素為何會對生活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我想把這個問題拋給我教授的有機化學課上的學生。他們自己將來也是教師,所以他們也可以把這個問題拋給他們以后帶的學生。(以下是Chua博士所教學生的感受)
Chua博士非?;钴S,他不僅教方法,而且一直非常開心快樂。我們很容易在課堂上跟隨著他的教學,也就很容易理解新概念。
我很喜歡Chua博士的課,課堂體驗非常愉快。這不僅讓我們感覺愉快,還讓我們很投 入。他是特別細心的教育者模范,他讓我們明白如何成為更好的教育者。在我和自己的同學一起匯報期間,我感覺Chua博士對我的影響很大。
在學習有機化學期間,一大挑戰是如何用可視化的辦法表達各種有機組織,化學反應和化學過程又如何改變這些組織之間的配置。我盡可能廣泛采用模型并進行模擬,把模型當作教學工具來表示各種結構。
Chua博士把很多反應用三維模型表示出來,我們可以用虛擬現實的形式來體會,明白 其中的動感,我發現這樣可以更加形象。通過虛擬現實,交互性非常強??梢园烟摂M的球形元素進行不同配置。
7)對三位分享者的總結
以上我已經跟大家分享了一點,就是為什么轉變教學方式至關重要。這可以幫助學生 更加高效地學習。除了了解如何學和學什么,學生還應該知道為什么學,我們要求他們用什 么樣的方式去學。這又讓我想到“有目的地學”。換言之,我們要讓學生明白他們學的東西的意義所在,如何學的意義所在。
3.2.5四重學習框架
在國立教育研究院,我們采用了“四重學習框架”,明確了四大學習目標。這“四重學習”指的是畢生學習、深度體驗學習、廣泛交流學習、明智學習。這就是我們采用的全人教育方法,是帶有目標的,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為未來做好充分準備。在這些形式中,核心是個體圍繞著社會情感調節與幸福生活進行學習。強調的是發展個體的適應能力和彈性應變能力,也特別強調自我意識和自我關注,尤其是學會面對不可預知的世界。
國立教育研究院的“四重學習框架”的目的是提供給學生有意義的教育,那是強調目標、激情、興趣的教育,而不是考試與等級。為激情與興趣而學,這至關重要,因為未來世界難以預知。
1)“四重學習框架”的應用
我想解釋一下我們如何把“四重學習框架”應用于新加坡的一門叫“新加坡萬花筒”的課程。
正如課程名字所示,這個課程是為了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考察新加坡的自然景觀、社會、文化、遺產,以及新加坡的政治地理和未來愿景。
“新加坡萬花筒”課程的目的是讓即將做教師的學生們更深入地感受新加坡所提供的一 切。這個課程圍繞三個核心觀點設計:欣賞式探究、自我主導學習、體驗式學習。在欣賞式 探究中,我們希望學生真正體會新加坡所提供的一切,包括三個重要領域:新加坡的生物多 樣性和自然景觀、文化遺產以及新加坡在世界的地位。
這個課程的特點是學生和老師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觀看三個方面的視頻,對所提的問 題進行反思,然后采用其他方式針對其他問題進行學習。
“新加坡萬花筒”的在線課程讓我通過與同學分享,了解了不同學科的一些情況。我相信,通過這個課程的在線學習,可以讓學生沉浸在不同的視角中,欣賞統一性和差異性。
在城市歷史展覽中,我看到了非常豐富的文化歷史,讓我反思現代社會發展的軌跡,了解現代的景觀狀況。
我在這個課程中體會到,要走出去,一步步地體驗新加坡。以旅游體驗新加坡,讓我體會到新加坡的奇妙與神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讓人們得以欣賞新加坡的景觀。景觀中小徑小道好走,標志牌和解說很有意思,易讀又富有洞察力。
當前,老師不應該受限于課堂,應該讓學生去體驗各個地方。迄今為止,“新加坡萬花筒”課程在探索新加坡的各個方面都有顯著幫助。
各種講座在學生和老師的學習旅途中益處多多。如今人們對各種挑戰和各種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包括新加坡面臨的問題和如何繼續向前等等。
我們認為自己到底熟悉什么,這是需要去發現的。作為老師,應該有某種好奇感和敬畏感,學生也需要對了解新加坡有某種好奇感和敬畏感。這有助于他們明白我們有些什么,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國家的長處和面臨的挑戰。
作為老師,我們為學生的學習而感到欣喜,他們獲得成就時我們表示慶祝,由此培養價值意識?!靶录悠氯f花筒”課程內容豐富,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
我們能做得很好,我們能用良好的策略創造自身,引領潮流。每個人都在創建、創造并 感受到價值所在。
2)對此課程的評價
“新加坡萬花筒”課程充分展示了國立教育研究院的整體性的全人教育,推進了各種形式的學習,歷史、地理和社會研究中的“深度體驗學習”,校外不同環境下的“廣泛交流學習”,了解新加坡多元文化、多民族、多語種社會的“明智學習”及“畢生學習”則建立起持續了解新加坡、持續提升自己的理解和教學能力的欲望。
我們從當前的新冠大流行中學到的經驗說明,適應性、靈活性和富有彈性是多么的重要。
在大學中,我們看到了一種病毒是如何改變了我們過去的教學方式的。我們當中有些是承擔著教學任務的老師,有些則是為教學提供各種支撐的人員。我們相互支持搞好教學的同時,也要確保學生得到了最好的學習體驗。
3.3高等教育的第三大責任:
賦予專業人員能力
現在我們來看看第三大責任:賦予專業人員能力。在這里指的就是賦予大學教師能力。大學教師如何教會學生為未來而做好準備呢?對此只有一個答案,就是教師自己先要為未來做好準備。就像教育學生那樣,教師也要發展思維方式、價值觀、各種能力等等,以便能夠在不斷變化的未來教育環境中“綻放”。我們需要做好持續學習的準備,瞄準未來的各種新現實。
3.3.1國立教育研究院教師隊伍的培養
在國立教育研究院,我們支持教師開發新的教學法,體現“四重學習框架”,以讓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創新學習中心給教師提供及時的工作坊,給院系提供個性化工作坊,創建了許多在線資源,介紹新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各種創新教學法。
在創新學習中心,我的同事與教師一起開發了科技滿滿的課程包,確保教學和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剛才大家已經看了一些例子。
教師隊伍是創建“促學環境”的有力支撐,學生由此體驗學習的目標所在。這可不僅僅是物質的環境,更多的是課堂交互環境,有目的的學習投入度,以及完成學習任務的環境。這些任務由嚴密的教學和學習原則、可利用的新科技手段支撐。再回過頭看看“新加坡萬花筒”課程,該課程創建了課堂外的環境,這個環境是體驗式的、多模態的、基于探究的和相互關聯的。通過多種教學法,這個課程能夠在學生中培養出各種形式的學習,相關的課程教師本身也得到了學習。
最后,我想給大家看看我們中心是如何支持教師開發課程內容的。通過這一點可以看出,不同學科背景的老師一起合作來轉變教學過程是多么重要。
我與創新學習中心的小組一起合作,創建了交互式的在線課程,幫助社會學研究的學生提升學術知識。相對于傳統的講授型學習環境,大學創新型學習環境包括物理環境、技術和資源環境、教學和評價策略、教師特征、文化氛圍等多重融合的轉變[4]。相類似的,交互式在線課程通過創新虛擬學習環境,使得他們在虛擬空間進行研討和辯論。與創新學習中心的小組成員合作十分愉快,他們能力突出、專業敬業、很有幫助。
一直以來我與國立教育研究院的創新學習中心的小組合作,利用每一種新的元控制件,類似BBC微位頭等許多模型和傳感器,創造出簡單可及的相互連接的系統,以展現日常生活中的所熟悉的現象。
我與創新學習中心的聶(Nie)老師合作,她非常有創造力、非常熱心。在這里,我們考慮學生的視角和學生的問題,用科技實現有意義的課程設計。
我們意在了解視聽教室中教學的不可預測性,于是有了遠景方案的想法。我們向創新學習中心的小組求教,談論了我們的問題,他們幫助我們對此進行概念化,然后修訂教學內容,設計課堂,即在線遠景方案,幫助我們最終找到解決辦法。
創新學習產生激情,學習結果以及學習沖動使得學生可以為自己的未來而去創新。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科技社會中,要培養未來的創造者與思想者,在教學和學習中的創新尤其重要。2016年以來,創新學習中心為教師員工創新教學、產生解決方案、轉變教學過程等做了很多工作。如今,國立教育研究院帶來了教學法方面的創新,我們提供各種機會,讓教師們相互協作,激發思想并在教學團體中分享最好的教學經驗。
3.3.2大學教師要為未來做好準備
各個地方的教師和大學有機會得到職業支持,許多支持正是來自你們中的一些人,你們投入身心來提升高等教育教與學的質量。
在終身教育理念下,開放大學發展迅猛,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為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教師角色發生著轉換[5]。同時,為了讓大學教師持續提升教學能力,我們必須意識到需要完成三種角色。
首先,教師充當學習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應當自我指導,去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熏陶新氣質。這要求探尋個人信念和觀點,識別個人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我們也可以與他人合作,在我們的學習中引導他人。其次,教師充當學習者角色。教師必須有要學習和采用學習策略的思維,還要尋找深入學習和廣泛學習的機會。最后,教師充當學習的協同設計者角色。教師要與專業的設計者協作,決定要學什么?如何學?無論還有其他什么功能角色,這三個角色是職業發展中的關鍵。
由于經濟水平、社會文化、社會制度、政治體制等方面的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大學教師的激勵制度的適用條件也不同。除國際一流大學普遍采用的薪酬激勵機制基礎[6],在國立教育研究院,我們還提供了“四重學習框架”,目標是為了我們教師的職業發展。這個框架的核心是社會情感調節與幸福生活。過去一年由新冠病毒導致的中斷給許多人帶來了巨大壓力。一夜之間,所有的課程都搬到線上,評價也得相應地進行修改。許多人不得不面對新技能、新教學方法。有些人覺得十分脆弱、前景暗淡。對我們的學生,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線上“聲音的世界”。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在這種極富挑戰的環境下,自我關心、相互關心有多么重要。自我管理、自我審視、更好地了解自己等等都十分重要。
概括起來,如果大學要培養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那么大學教師也要為未來做好準備。我們需要不同才能和技能的教師,他們幫助我們轉變課堂教學。尤其重要的是,大學教師要對教育的目的保持初心,教師要賦予學生價值觀和技能。
04全篇總結
在這個報告中,我談論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責任:對目標了然于胸,轉變教與學的過程, 賦予專業人士轉變教學過程的能力。
讓我重申一下,高等教育不僅僅是要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需要培養能讓畢業生投入、 主動、自我指導、富有彈性的能力和品質。讓他們成為品德高尚的個體。
大學教育必須是整體的、全人的。學生應當學習學術知識和技能,同時他們也應當培養起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以及其他非知識的能力,以便應對未來的挑戰。大學教師也需要學習新技能,來發展整體的、全人的大學畢生教育。就如我們的學生一樣,我們也要為未來而學。在結束之前,我想感謝兩位同事,他們跟我分享了一些觀點,在講座中已經提及。非常感謝大家!
【信息來源: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